新华时评丨以发展之钥 启人权之门-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7/10 22:27:02
来源:新华网

新华时评丨以发展之钥 启人权之门

字体: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 题:以发展之钥 启人权之门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一则来自日内瓦的消息标注下全球人权事业发展的新轨迹: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8日通过中国主提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这是自2017年中国提出该决议以来,首次未经投票以协商一致方式获得通过。这标志着以发展促进人权的中国理念正从一国实践的探索,汇聚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贫穷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这些朴素而深刻的论断,构成了中国人权观的重要认知基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离开了发展,其他一切权利的实现便如同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正是基于这一根本遵循,中国走出了一条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以发展促进和保障人权的特色道路。

  这条道路的逻辑起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目标。这一庄严承诺,意味着人权事业的最终评判者,是人民的切身感受,是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切实增强。中国的人权实践,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宏大社会工程。回望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一幅以发展夯实人权根基的画卷清晰可见。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让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奇迹,更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最显著的标志,是对全球人权事业最坚实的贡献。

  中国坚持在发展中同步破解生存难题、提升发展权利,其成果正通过日臻完备的制度体系,转化为人民可感可及的全方位人权进步。它首先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基础保障上: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为人民织密了“安全网”,住房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安居乐业的梦想照进现实。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果进一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从曾经的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如今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互联网、5G等科技的发展,不仅繁荣了经济,也让公众通过网络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让人民民主参与的渠道更加畅通……这一系列变化,生动诠释了发展如何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

  中国以发展促人权的世界意义,还在于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长期以来,全球人权的定义权、话语权被少数西方国家主导,它们往往忽视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与文化背景,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人。这种“教师爷”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常常引发社会动荡和人道灾难。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不能脱离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空谈人权。”中国一贯主张,人权道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各国完全可以也应该从本国国情和人民需求出发,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道路。这一主张,呼应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心声。此次决议获得42国共提,并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的积极响应和祝贺,正是因为它触及了发展中国家普遍而迫切的人权需求——通过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

  以发展促人权,中国不仅是理念的倡导者,更是积极的行动派。从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生存权问题的“菌草”技术,到让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的中老铁路 ,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在全球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共建国家创造几十万个工作岗位,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与世界共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认为这“对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这正是对中国以自身发展助力各国人民实现发展权的高度肯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主提决议的协商一致通过,是国际社会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这一论断的集体确认。未来,中国将继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中国也将同国际社会一道,以发展为钥,以合作为帆,共同开启人人得享人权的崭新篇章,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