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豹之都”探“雪山精灵”庇护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11 10:03:0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雪豹之都”探“雪山精灵”庇护所

字体:

  盛夏七月,青藏高原生机勃发。

  在“雪豹之都”青海省西宁市的西宁野生动物园内,接受过面部整容和牙齿根管手术的雪豹“凌不服”冒着头四处张望,它鼻头有点歪,看起来总是不服不忿的样子;人工繁育的雪豹“傲雪”在假山怪石间散步,不时和游客互动;雪豹幼崽“凌小蛰”懒洋洋地躺在隔离康复室内,不时和镜头玩“躲猫猫”……

  跨越千里救助濒死幼豹,为雪豹做肿瘤切除、晶状体植入,实现雪豹人工繁育“零”成功的历史性突破……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下简称“救护中心”)的生命接力,在青藏高原蹚出一条融合人工繁育、野外救护的雪豹保护之路,勾勒出“雪山精灵”与人类共享地球家园的和谐画卷。

  繁育+救护:“雪豹之都”成就生态优势

  “大前天晚上,妈妈吃兔子,用力撕扯下来,咀嚼得很带感,看得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段来自《傲雪的公主日记》的文字,令无数网友忍俊不禁。

  这本日记的主人公“傲雪”,是国内现存年龄最长的人工繁育雪豹。

  2016年6月10日,救护中心雪豹繁育基地内,两只雌性雪豹幼崽相继降生。因为难以适应低海拔气候,加之历史上饲养、医疗条件及育幼经验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内繁育的多只雪豹幼崽均不幸夭亡。

  幸运的是,它的母亲“二宝”展现了极强的母性,悉心哺乳看护“宝宝”,工作人员则通过监控24小时密切观察雪豹幼崽的情况。

  “傲雪”最终存活下来,而这个奇迹只是起点。2019年5月,一对雌性雪豹双胞胎“水墨”“油画”成功诞生。得益于更成熟的育幼经验,双胞胎发育水平明显优于“傲雪”,体重高出30%。

  “傲雪”“水墨”“油画”茁壮成长的背后,是青藏高原雪豹繁育科研取得的长足进步。在国家林草局公布的名单中,救护中心成为青藏高原雪豹繁育研究长期科研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的雪豹繁育研究基地。

  据了解,国内公开饲养展出的雪豹约20只,其中12只在西宁野生动物园,除了这三只人工繁育雪豹外,其余均来自野外救护。

  ——2022年12月,救护中心在玉树州囊谦县救护了雪豹“凌不服”。这是一只倔强不服输的雄性雪豹,年龄超过10岁,在2022年夏天的一次捕猎中被牦牛顶断胸骨,愈合后又去“偷”牦牛,遭到牦牛拖行摩擦,面部破损严重。

  “见到它时,面部血肉模糊,经过全面体检,发现体重才26.9公斤,而正常的雄性雪豹体重在35至50公斤。”救护中心副主任齐新章回忆。

  随后,救护中心开展抗菌镇痛、清创排脓等治疗,并为“凌不服”实施了全国首例雪豹面部整容和牙齿根管手术。经过半年多的救治,身体各项指标才逐步恢复正常,面部组织重生,表皮基本长好,“只是鼻头有点歪,看起来很不服气。”齐新章说。

  ——2025年3月,救护中心跨越千里从玉树州治多县救护了一只雪豹幼崽“凌小蛰”。仅有6个月大的“凌小蛰”,被救护时处于濒死状态,看得人十分揪心。经过一百多天的救治,如今的“凌小蛰”身体各项指标逐步恢复正常,适应了隔离康复室的生活,也开始玩玩具,甚至在笼舍内和摄像头玩起了“躲猫猫”。

  “由于被救护时年龄太小,“凌小蛰”完全没有掌握野外生存技能,恢复后不满足放归自然的条件。”齐新章表示,尽管无法回到自然,但“它和网友成了“云伙伴”。

  2017年之后救护的雪豹都用“凌”字命名,“‘凌’的本义是冰雪,和雪豹比较贴近,另外又有‘跨过、越过’的意思,希望被救护的雪豹都能越过生命中的这道坎。”齐新章说。

  城市名片:人与雪豹共享生态家园

  2024年9月2日,西宁“雪豹之都”形象标识和“雪豹之都”城市IP形象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次将野生动物作为省会城市的城市形象名片。

  “一座城市‘名片’要同城市气质相吻合,更要体现出城市在相关工作上的示范作用。”齐新章表示,雪豹作为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与西宁结缘已久,近年来野生雪豹频频在西宁周边区域亮相,更为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添加了最生动鲜活的注释。

  2020年以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连续多次拍摄到单只雪豹的活动影像;2021年11月,一台架设在西宁市湟源县海拔4096米处的红外相机记录到雪豹的影踪,视频里,雪豹在阳光照射下的重峦叠嶂间奔跑,享受着独行时刻……

  救护中心主任何顺福说:“近些年,西宁周边连续多次观察到野生雪豹,不仅因为保护区人为干扰少,为雪豹提供了安全、静谧的生存环境,还说明区域内生态系统是完整和健康的,能够满足雪豹的生存需求。”

  国内首例雪豹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国内首例雪豹肿瘤切除手术等,救护中心在雪豹救护繁育方面已处在国内领先地位。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国际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的名言印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第一块科普牌上。从在动物园内“出生”到回归草原、雪山,雪豹的故事正是中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

  何顺福介绍,救护中心自成立以来,共收容救护野生动物雪豹、普氏原羚、黑颈鹤、黑鹳、藏棕熊、胡兀鹫等62种2200多只,近三分之一恢复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成功放归野外,为海内外野生动物救助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三江源国家公园,覆盖了3.8万平方公里的雪豹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雪豹,三江源国家公园做了大量探索,5年来已监测到雪豹个体70多只,同时兼顾其他濒危野生动物监测。

  打开牧民贡嘎日的相机,雪豹、白唇鹿、马麝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照片整齐排列,记录着他多年生态摄影的成果。47岁的贡嘎日家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从小与野生动物为邻的他,认为自己与雪豹有天然的亲近感,几年前,他自费购买了专业的摄影装备,开始了他的“寻豹”之旅。

  “雪豹是来自雪山的精灵,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贡嘎日说。(记者李宁 周盛盛)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