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魂长存!一位已故法官不曾消逝的“引力”-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7/11 10:03: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法魂长存!一位已故法官不曾消逝的“引力”

字体: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温暖的暗物质。我们知道再也见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仍然在……”仪征市人民法院青年干警们写下追思的诗句。

  2023年12月14日,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边晓斌倒在了办案一线。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他的追思不仅没有消失,还在持续增长。

  在法院系统工作满30年,即可获颁一枚“荣誉天平纪念章”。边晓斌用他29年零5个月,办理千余案件且实现“零上访、零投诉”的作为,留下了一枚永不褪色的人生勋章。

  2025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江苏省委在南京联合召开表彰会,追授边晓斌同志“全国模范法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2年11月17日,边晓斌出席破产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仪征市人民法院供图

  不推事,愿挑最重的担子

  边晓斌发生意外的停工工地,距仪征市人民法院仅2公里。这也是仪征市区最后一处烂尾楼,事关上百名居民的“安居梦”。

  2023年12月14日,边晓斌在现场勘察时,因防护板突然断裂,从5米多高处跌落,生命定格在49岁。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时任仪征市人民法院院长江厚良经常站在法院六楼的会议室朝北远眺,一想到这位老同事,心里就堵得很。“当时组织上已经考虑年底前交流任职,再过十来天他就要交流到其他政法单位,他是可以不去的。”

  但边晓斌去了。当天,他在电梯口碰到正要出发去现场勘察的江厚良,寒暄了几句就表态:“破产工作一直由我分管,情况没人比我了解,一起去。”

  “不推事、不怕烦、敢挑担子”,是他留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更在生命最后一刻定格成为永恒。

  走进边晓斌的办公室,面积不大,陈设朴素,桌上整齐地摆着法律书籍和笔记本,角落里挂着两条掉色的旧毛巾,窗台上一管用燕尾夹夹着的牙膏,地上放着一对自制且有些生锈的“哑铃”。

  房间里仅有一张合影照片,旁边摆着一个纪念牌,上面写着“真情系百姓 温暖抵人心”。合影与奖牌背后,是边晓斌为数百名工人解决劳动合同纠纷持续数年的“长跑”。

  2013年,边晓斌收到企业工人们的感谢信和纪念奖牌。仪征市人民法院供图

  2008年,200多名工人集体到仪征市人民法院,以合同纠纷起诉当地一家支柱型化工企业。此前,该企业与这批工人以一年一签的方式连续签订了十几年的短期劳动合同,但在2007年11月突然被告知终止劳动合同,要求工人与劳务公司重新签订合同,再以派遣工的名义派回原岗位。

  表面看,这只是一起劳动合同纠纷;深层看,这一案件的判决结果可能影响全国石油石化系统数十万同类用工问题的处置。然而,当时法律对劳务派遣施行条件并无明确规定。工人不松口,企业不让步,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刚上任民一庭庭长的边晓斌主动接下这个“烫手山芋”。他带队找每位工人谈话,白天聊,晚上谈,再采取背靠背调解,分别找到双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商讨解决方案。边晓斌提出,先转为劳务派遣用工,提高这批工人的实际待遇,与正式工人同工同酬,再逐步化解其他问题,剑拔弩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2013年,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施行,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岗位实施。边晓斌抓住时机,组织工人与企业再调解,最终近500名工人与企业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场旷日持久、人数众多的劳动合同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工人代表老杨回忆起边晓斌叹息道:“我们去法院不下100次,边法官一直都很和气,告诉我们进度,听取我们的想法,为我们想办法,没有一点不耐烦,甚至还要忍受我们的怒气。”

  江厚良很清楚边晓斌热情周到背后的担当:“民商案件占大头,利益纠纷复杂,作为分管领导,既要肩膀硬还要腰杆硬。晓斌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

  不避责,敢啃最硬的骨头

  2024年9月,曾因债务纠纷一度建设停摆的仪征市宝能小学,如期迎来首批250名新生。看着孩子们出家门过条小马路就走进校园,仪征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刘洁湿了眼眶:“边院长要能亲眼看见这一幕,该多好。”

  2019年,宝能公司与仪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签订协议,约定在2020年年底前建成宝能小学及配套市政道路。因债务纠纷,2020年该工程停摆,成了“半拉子”。

  一晃两年多过去,眼看附近上千名适龄儿童入学就要受到影响,2022年10月4日,仪征市政府召开协调会,要求紧急启动诉讼程序,一要尽快恢复学校建设,二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10月8日,仪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交诉状。当日中午,仪征市人民法院完成施工单位名下剩余资产的保全工作。

  棘手的问题来了——施工现场必须要完成造价鉴定、质量鉴定后,才能移交给政府进行续建工作。鉴定需要时间,如果按正常法律流程走,市政府对老百姓作出的“宝能小学在2024年9月正式开学招生”承诺,将难以兑现。

  既要讲规矩、又要守承诺,难题摆在了法院面前。边晓斌在深入调研后,大胆提出“先予执行”,让政府能够尽快接手续建。

  “宝能小学的案子是否符合‘先予执行’?当时存在一定争议。最后这件事上了审判委员会,边院长的发言很有启发,他说‘先予执行’的着眼点是满足权利人的迫切需要。如果首批几百个孩子上学的事都不是迫切需要,那什么样的情况才算迫切需要?”刘洁回忆。

  “总是站在最前面,不怕事、敢担责,这就是他的风格。”承办该案的员额法官杜志宏说。

  杜志宏记得,为保障“先予执行”顺利进行,边晓斌多次带队勘察施工现场,摸清底数,参与制订执行计划与预案。现场执行过程中,原施工单位不配合,他又耐心劝导,成功使其撤离了现场遗留的人员和设备。

  “法条是刚性的,但社会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法官如何衡量自由裁量的空间,需要兼具智慧和担当,某种程度上要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突破’法律甚至‘创造’法律。”在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晓蓉看来,边晓斌在宝能小学续建一案中大胆适用“先予执行”,是对法条的创新性解读,是在“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司法改革大方向下的勇于担当。

  善成事,是定海神针也能逆风翻盘

  6月初,行走在位于仪征经开区的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有限公司码头,高耸的龙门架林立,上汽安吉物流的两艘9500车位汽车运输船、比亚迪9200车位汽车运输船和82000吨散货船等在水域内一字排开……工业壮美的画卷撼人心魄。

  很难想象,这里的船企一度深陷破产危机。

  2021年12月14日上午,经过26轮激烈竞拍,苏港造船有限公司破产财产最终以2.34亿元的价格成交,超过起拍价5000万元。200余万元国家税款被全额追缴,33.37万平方米的沿江土地和4.5万平方米的厂房资源被重新盘活,258名职工和150余名普通债权人在那年春节前得到清偿,这起耗时7年零7个月的破产案件得以顺利审结,实现破产财产价值最大化。

  作为船企的清算组成员,律师尤志明全程参与了船厂的拍卖。回忆起与边晓斌打交道的20多年,尤志明发自内心地敬佩这位法官:“成交的瞬间,等待室内一片欢腾!整个处置过程,不亚于逆风翻盘。”

  凭借得天独厚、依傍长江的地理优势,仪征船企曾名噪一时。然而船舶制造业周期下行,船企的生存变成了难题。2014年5月,仪征市人民法院受理苏港造船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其间该公司8次挂牌拍卖,均因无人报名而流拍,导致员工社保、工资、经济补偿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021年下半年,造船业开始有了起色,边晓斌立即向仪征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议,请他们组织招商局、港口局、经开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将破产财产处置与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相衔接。

  当时政府各部门之间分歧较大,一些问题久议难决。又是边晓斌果断拍板。“现在最重要的是促成破产财产拍卖成交,保障债权人能在年底前得到清偿和分配,出了问题我来承担!”边晓斌的这句话,坚定了意向投资人的信心。

  “当‘病人’已病入膏肓,要么任其死亡——宣告破产,残存价值卖一卖,给债权人清偿;要么破局解困——把仍有生产能力的资产盘活。每个案件都涉及复杂的解决和处理方案,协调、审判、谈判,作为‘主治医生’的法官需要设计个案,付出大量探索、创新性工作。”江厚良介绍。

  “苏港船厂破产清算一案的顺利审结,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妥善化解了历时已久的社会矛盾。”参与破产清算案的仪征市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余雷说,边院长将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在2021年11月受理国裕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中,采用“资产出租+引资重整+分类清偿”方式,使船台、龙门吊等特殊造船设施物尽其用,实现破产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边晓斌离世后,仪征市人民法院延续他的办案思路,于2024年1月裁定对国裕船厂进行重组,并最终确定重整投资人,制订草案并经债权人会议通过。相关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以来,新签船舶订单16艘,产值约50亿元。

  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杨玉珍没能赶上边晓斌的告别仪式,次年春天,她从常州赶到仪征北郊墓园。松林肃立,青草依依,望着墓碑上边晓斌熟悉而温暖的笑容,她红了眼眶。

  2010年11月,杨玉珍的丈夫老魏在安装高楼标牌时不慎摔下,颅脑受伤严重,包工头给了2万多元后下落不明。

  重压之下,杨玉珍买好了农药。“边法官看出我不对劲,说你儿子刚保送上研究生,别把儿子的一生毁了。”

  边晓斌又带来了切实的帮助。他带头组织法院职工捐款,多次向相关部门申请救助资金,奔走各方协调案件,让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新生。

  “小案”不小办,是边晓斌的一贯作风。经走访调查,他发现魏文斌、杨玉珍身后,是仪征当地数万名从事木匠、漆匠、瓦匠、水工、电工“小五匠”行业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工种转换快、流动性大,发生职业伤害的风险高、维权难。为此,边晓斌倡议开展农村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争取财政专项资金为试点乡镇99名农村“小五匠”购买保险,推动当地包工头“凡用工、必买险”。

  从村口到乡镇,从一家到千家,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边晓斌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用仁爱至善传递司法温情。

  “师父说,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2001年,余雷跟着边晓斌在新城法庭工作,他是书记员,边晓斌是审判员。村民的家散落在各村各组,边晓斌常常带着他走村入户调查办案。“夕阳西下,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不时回头跟我传授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方法,这幅画面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年轻的民二庭副庭长吴正东,最难忘边晓斌对调解能力的重视。他的口头禅是:“这个案子能不能调解?”他会反复跟年轻法官说,调解不仅是纠纷解决的“减压阀”,更是社会治理的“润滑剂”。

  边晓斌的办公室在法院六楼,热爱运动的他每天都坚持走楼梯。“他总是穿着那双旧运动鞋,脚步轻快地走来走去。现在听见楼道里的脚步声,我下意识地会想他还在就好了。”同事谢剑说。

  “基层法院工作面广量大,面对繁多的案件和事务以及众多的当事人,法官们有可能陷入心理‘亚健康’状态。边晓斌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和乐观豁达的心态,是留给法院和法院干警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杨晓蓉说。

  2023年12月1日,边晓斌带领仪征市人民法院全体员额法官进行宪法宣誓。仪征市人民法院供图

  斯人已逝,法魂长存。

  29年零5个月的法官生涯,47本沉甸甸的工作笔记,还有更多深植人心的记忆,共同书写着一位人民公仆爱党爱民的忠贞誓言。家乡的山水草木间,留存着他赤诚奉献的闪光足迹。仪征市人民法院的“法官名录墙”上,边晓斌的笑容依然温暖而明亮。(记者蒋芳 邱冰清)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