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文婷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这为处于“新常态”的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无数奋斗在科研和产业一线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普通工作者提振了信心,激励大家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从战略高度理解“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这是当前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人类社会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开放、协同、创新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冲突摩擦、信息安全和逆全球化思潮此起彼伏。
过去三十多年,发达国家的上升趋势有所转变,新兴国家快速崛起,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我国在其中颇为醒目,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从1990年的2.7%上升到2024年的31.6%。
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1990年以来与信息技术革命相比,这次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高墙深院”“脱钩断链”和“卡脖子”日益常态化。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依赖的以低成本劳动力、外部市场和资源为主要驱动的传统经济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也让我们遇到新的难题,例如,怎样完成从“量大”到“质优”的挑战;如何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持续自我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协调“次新”和传统生产力的基本盘。
发展“新型生产关系”的两个要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加大对重点专业基础科学的研究力度、加速重点专业科学攻关,又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融合并培育创新主体——高科技企业。两者之间具有清晰的辩证关系,必须以市场力量创新为主、行政力量创新为辅,快速形成一批新的、市场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
回顾美国的科技崛起,美国形成了完善的“政府—高校—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了持续的产业升级。
我国目前也在经历相似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创新企业获得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青睐,许多优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
合肥聚变新能的资本驱动,以及深圳、宁波、武汉、东莞等地的因地制宜发展,都是值得借鉴和深入思考的有益尝试。
新全球化与新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共同富裕,这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这必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内涵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和基本逻辑。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推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尽管过程充斥着逆流和杂音。瑞士经济学教授理查德·鲍德温认为,制约全球化的三级“约束”分别是交通运输成本、思想交流成本和人口流动成本。前两次工业革命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第三次工业革命降低了思想交流成本。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大幅降低人口流动成本。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远端呈现”“遥控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发展,能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人完成今天必须亲临现场的工作。这意味着劳动将与劳动者的人身所在地解绑,导致不需要复杂技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地区转移,生产工序也将被外包到劳动力素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支持全球化的国家/地区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破解此类全球发展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科普不能“缺位”
在数字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前,需加强开展对新质生产力重要性和实践性的科普工作,特别需要利用多种传播形态进行有针对性、体系化的高质量科普。中国科普研究所历时一年,组织专家力量在2025年5月出版了《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企业的实践启示》一书。这本书是对当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企业实践的一个初步阶段性总结,力图通过学术科普的方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帮助更多有志于创新,希望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和区域等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企业的实践启示》仅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企业应用和落地方面的相关探索。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精彩的实践案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脱颖而出,进而引领产业、区域和中国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