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风骨 微言大义——来自一部古籍的无尽智慧和无穷魅力-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6 15:32:03
来源:新华网

《左传》风骨 微言大义——来自一部古籍的无尽智慧和无穷魅力

字体:

  古今嬗变风云激荡,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有一部中华古老典籍,穿越岁月的烽烟,至今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便是《左氏春秋》。昔年孔子作《春秋》,“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此书历经沧桑,至今光照千秋,成为杰士英雄智慧与力量的无尽源泉。

  明灯古卷:唤醒沉睡的智慧

  话说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幼时启蒙,其父令其读四书五经,终不得其意,久而贻学。“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宋史·司马光传)。一个厌学的七岁的孩童,在窗外听到老师讲《左传》。瞬间被一道智慧之光击中,从此“手不释书”,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这不仅是一个神童的故事,更是《左传》本身魅力的一种体现——其叙事的生动、道理的深刻,能够直达人心,唤醒沉睡的智慧。

  更为人称道的是,司马光日后主编《资治通鉴》,其编纂体例与叙事方法,深得《左传》遗风。他在《进书表》中自述:“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这种以史为鉴的思想,正与《左传》一脉相承。元代胡三省评价《资治通鉴》曰:“《通鉴》之作,实左氏之流亚也。”可见《左传》智慧的生命力,能够在后世继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沙场点兵:兵机谋略的锦囊

  《左传》一书,记载了大量战争场面,其中蕴含的军事智慧,成为后世将帅取之不尽的宝藏。北宋名将狄青的经历,尤为典型。《宋史·狄青传》载:范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狄青本是一介武夫,凭勇力累迁至泾原路都监,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参谋长吧。然而范仲淹的教诲让他幡然醒悟:为将者若不通古今,不过是一介匹夫之勇。于是他发奋研读《左传》,从中领悟兵机谋略,终成一代名将。他在西北与西夏作战时,“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后平定侬智高之乱,更是“出奇制胜”,其用兵之道多得益于《左传》所载战例。

  《左传》所记城濮之战中,先轸提出的“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鄢陵之战中,范文子强调的“惟圣人能内外无患”;乃至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些军事思想无不闪耀着谋略的智慧光芒。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左氏之书,兵法之祖也。”可谓一语中的。

  更令人称奇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同样深受《左传》熏陶。《宋史·岳飞传》明确记载:“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岳飞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其熟读《左传》密不可分。他在郾城大战中指挥背嵬军大破金军铁浮屠,其战术运用令人想起《左传》中记载的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

  纵横捭阖:外交实战的宝库

  《左传》不仅是一部兵书,更是一部外交宝典。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外交辞令和策略,展现了春秋时期各国外交的智慧。《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郑国子产应对晋国责难的精彩一幕:

  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子产面对强晋的责难,既不卑不亢,又据理力争,最终使晋人无言以对。这种外交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宰相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中赞叹:“左氏之富,艳而富,其失也巫;然其文辞之胜,道理之明,千古无双。”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言:“读《左传》如观棋,虽不能尽解其意,然觉其间应对有方,进退有度。”一句话道出了《左传》外交智慧的精髓——如同下棋一般,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既要顾及眼前利益,又要着眼长远大局。

  明代张居正为幼年万历皇帝讲授《左传》时,特别注重其中的外交智慧。他在《讲解〈左传〉》中指出:“春秋之时,列国交争,使臣往来,辞令之美,应对之工,皆足为后世法。”张居正本人后来能够推行改革,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恐怕也得益于对《左传》外交智慧的领悟。

  修身立命:道德人格的楷模

  《左传》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中将“立德”置于首位,可见其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对曰:“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一思想成为后世士人终身追求的目标。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导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种修身思想与《左传》一脉相承。

  更令人感动的是《左传》中记载的许多忠臣义士的事迹。如齐国晏婴,《左传·昭公三年》记载他拒绝更宅的故事:“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晏婴身为齐国宰相,却始终保持俭朴作风,这种品格令人敬佩。

  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疑也受到《左传》中这些贤臣的影响。他在《奏上时务书》中直言:“臣闻《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然臣以为国之大事,在养士与恤民。”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既源于《左传》,又超越了《左传》。

  文章典范:文学艺术的高峰

  《左传》不仅思想深刻,其文学价值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推崇《左传》的文章:“《春秋》谨严,《左氏》浮夸。”这里的“浮夸”并非贬义,而是指文章铺张扬厉,文采斐然。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这段评语精准地概括了《左传》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更是直言:“读《左传》如观史,读《史记》如观剧。”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左传》叙事的生动性和艺术性。事实上,苏轼本人的文章之所以能够“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左传》文章的学习和借鉴。

  明代归有光在《文章指南》中指出:“左氏之文,语有尽而意无穷,如龙潜深渊,只见其首不见其尾。”这种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至高境界。

  《左传》的智慧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仍然鲜活,在于它揭示的是人性的普遍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道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读左氏之书,知古今之变,明得失之迹。”

  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左传》:“其文宏富,其才博雅,其识精微,其义正大。自汉以来,学者莫不钻仰。”这说明直到清代,《左传》仍然被学者奉为经典。

  纵观历史长河,从司马光的史学巨著,到狄青、岳飞的军事实践;从苏轼的文学创作,到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乃至近代梁启超的思想启蒙,无处不闪现着《左传》智慧的光芒。

  这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之所以能够保持惊人的威力,正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智慧超越了具体的时空限制,直指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规律。它告诉我们:历史虽会变迁,但智慧永恒;形式虽会改变,但道理常新。

  当我们今天重新翻开《左传》,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思想震撼。当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今天,当各种短视频在麻木我们的神经的时候,我们静在在灯光之下,仔细品读一两页《左传》,何不是一种超级享受呢。(刘军,玉平)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