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实效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理想,积极投身到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增强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青年学生既能够“守正”,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发扬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刻回应,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将“立德”的要求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树人”的全过程、各环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使高校能够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穿透力、提升课堂引领力、激发实践驱动力、涵养文化浸润力,让红色文化融得进、融得好、融得活、融得透,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增强理论穿透力,确保红色文化“融得进”。要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思政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理论阐释的深度与力度,提升红色文化的理论穿透力。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有机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红色文化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形成具有逻辑严密性、理论说服力的知识体系,使红色文化更加具有理论穿透力,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内在耦合性,成为具有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提升课堂引领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得好”。红色文化要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得好”,就必须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课堂引领力,通过专题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融入思政教学内容,让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体系更融通。另一方面,要提升专业课堂引领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隐性红色文化元素,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将适配度高、融合度好的红色文化元素和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体系。通过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协同发力,确保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得巧妙、融得有效、融出美感、融出特色”。
激发实践驱动力,促进红色文化“融得活”。实践是深化认知的关键,要不断探索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红色资源为主体的大思政实践教育模式,将红色文化育人有机融入各类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亲身感知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青年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推动红色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跨界融合,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科技创新、文艺创作、产品设计、文化旅游、社会服务等各领域,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比如,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用插画形式重绘英雄事迹,用文艺表演再现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在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涵养文化浸润力,实现红色文化“融得透”。高校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职责使命。将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让红色文化浸润校园文化、浸润课堂内外、浸润学生心灵。这种“浸润”,并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通过环境熏陶、活动感染、媒介传播等多元路径,让红色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现从“看见”到“理解”再到“践行”的深层转化。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红色文化“融”得更加深入透彻。
(刘菡,南昌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青年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1QN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