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处旅游乱象就要对事对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11 13:18: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惩处旅游乱象就要对事对人

字体:

  当游客在大理古城遭遇“一对一”导购死缠烂打,当西双版纳的导游因游客不购物便恶语相向,这些屡禁不止的旅游乱象,不仅撕碎了“七彩云南”的美好画卷,更透支着消费者对旅游市场的信任。近日云南省出台的旅游市场诚信建设10条措施,以“对事对人”的刚性约束剑指沉疴,为净化旅游生态注入了制度强心剂。

  此次新政最鲜明的特征,在于打破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怪圈。过去,一些旅行社将不合理低价游作为引流利器,即便被查处也只需缴纳罚款,换个马甲就能重操旧业;个别导游靠强制购物牟取暴利,吊销证件后仍能通过灰色渠道继续带团。这种“只罚机构、不追个人”的监管漏洞,使得一些旅游乱象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恶性循环。而新规明确“旅行社吊销执照则负责人5年禁业、导游吊证则终身不得再考”,相当于给违法者戴上了“职业紧箍”,让失信者真正付出了代价、切实感受到肉疼。

  政策的智慧更体现在刚柔并济的治理哲学中。对诚信经营主体实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监管原则,既减少了行政干预对市场活力的束缚,又通过“红榜”激励机制引导行业向善;对失信行为分级施策,则避免了“一刀切”式监管可能造成的误伤,让监管力量精准聚焦于扰乱市场秩序的“害群之马”。这种区分对待的治理逻辑,恰似为旅游市场安装了“信用过滤器”,既能过滤杂质,又能留住良币。

  治理旅游市场乱象,从来不是简单的行政处罚问题,而是关乎产业根基的系统工程。当低价游陷阱让游客望而却步,强制购物的阴影笼罩旅途,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地方旅游的金字招牌。云南此次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制度设计,本质上是通过重塑市场规则,让旅游产业回归服务为本的初心。只有当导游不必靠诱导购物谋生,旅行社无需靠虚假宣传竞争,旅游市场才能形成“服务质量决定生存空间”的良性循环,游客才能真正享受“诗和远方”的惬意。

  实际上,伴随着暑期旅游出行高峰来临,为了让大家更舒心、更安心出游,文旅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重点整治强迫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多地出台有力举措,守护“火热”暑期游。例如,针对无证游商、占道扰序、黄牛倒票等涉旅乱象,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还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对出租房屋、仓库等地进行清查,对非法经营等情况进行源头治理。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何确保禁业名单不流于形式?怎样防止“红榜”评选出现猫腻?这些现实问题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执行力与智慧。或许可以借鉴“旅游黑名单”全国联网的经验,将各地的信用监管数据接入国家平台,让失信者在全国范围内寸步难行;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让诚信激励机制更加公开透明。如此,才能让纸面规定进一步转化为市场治理的实效。

  从云南旅游市场的治理迭代,可以看出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此次10条措施的出台,不仅是对当下乱象的有力回应,更标志着旅游监管从“运动式整治”向“制度化治理”的关键跨越。每个市场主体都应清楚“失信必受罚、违法必严惩”,而当诚信经营成为行业共识,地方旅游名片必将焕发光彩,旅游市场也将在制度护航下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关育兵)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