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7月4日电(记者 宫晓倩)当今社会,皮肤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特应性皮炎因其高发病率,对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受到公众广泛关注。
近日,一本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科普读物——《特应性皮炎365问》正式发布。作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该书汇集全国百余位皮肤科专家联合编撰,旨在成为该科普领域的“国民级百科书”,为患者答疑解惑,助力提升规范诊疗水平,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为此,新华网采访了该书的两位主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高兴华教授,以及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崔勇教授,共同分享《特应性皮炎365问》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高兴华教授(左)、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崔勇教授(右)
回应社会需求,传递科学知识
据介绍,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瘙痒、干燥、皮损为主要表现的2型炎症性疾病。患者除了皮肤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等一系列由2型炎症驱导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该病容易反复发作,且尚不能被根治,部分患者承受了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也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痛苦。
“在全国范围内有高达约7000万特应性皮炎患者,体量巨大。然而,无论是业界还是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疾病科普就显得尤为迫切。”高兴华指出,策划出版《特应性皮炎365问》的初衷便是回应社会所需,希望将正确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广大患者和民众,助力医学专业人士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应对特应性皮炎这一皮肤健康挑战。
据悉,《特应性皮炎365问》收录了来自全国特应性皮炎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最关心的365个问题,涵盖疾病认知、治疗策略、护理常识、心理支持等多个维度。崔勇介绍,书中问题均来源于真实患者的疑问,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患者和大众加深对特应性皮炎的科学认识。读者既可以按需检索问题,获得有针对性的科学解答,也可以每日翻阅积累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健康修养。
“该书通过插画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编排方式不仅方便了患者,也使得科普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崔勇指出,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此书有助于其认识和理解疾病,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加强日常生活护理,科学管理病情。“当社会环境充满理解与关心时,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将显著提升,这正是本书的重要意义所在。”
以科普之力,促进皮肤健康
目前我国约有3万名皮肤科医生,而全国仅特应性皮炎这单一病种的患者就有近7000万。在此背景下,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医生科普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高兴华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然而专业术语与患者理解能力之间的差异往往成为双方沟通的障碍。通过阅读这本书,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关注点,运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与之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还能进一步增强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信任感和依从性,从而共同促进治疗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医生来说,《特应性皮炎365问》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据介绍,《特应性皮炎365问》由高兴华教授、崔勇教授联合主编,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张学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联合主审,以及全国105位皮肤科专家历时百日共同创作而成。
如何保持专家观点的一致性?如何确保内容权威,同时直击患者需求?崔勇认为,这些问题是评判一本优质科普读物的重要标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编写团队采用了“分板块责任制”的模式。高兴华介绍,“我们依据专家的专业特长进行了精准分工。初稿形成后,采用模块化互审机制,确保内容科学性。随后,经过层层严格把关,既保证了书籍内容的权威性,又注重了表述方式的通俗化,使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并真正理解。”
科普工作不局限于书籍出版。高兴华指出,科普工作的价值在于其广泛性和渗透力,关键是如何将知识点以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大众,让科普知识真正深入人心。据悉,《特应性皮炎365问》将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面向全国推广,同时借助新媒体、融媒体等渠道多维度触达大众。
崔勇表示,学会正在开展全国皮肤科医生科普素养提升的行动。借助科普的力量,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与诊疗效率,让更多患者和公众获益。“因为权威,所以信任。如果全国三万多名皮肤科医生都能通过培训成为合格的科普传播者,相信就会有更多专业的声音传递给患者。我们都非常愿意参与到科普行动中,这也体现了广大皮肤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