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里查出“小结节”:是“天塌了”还是没事儿?一份给普通人的科学指南-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09 18:02:18
来源:新华网

肺里查出“小结节”:是“天塌了”还是没事儿?一份给普通人的科学指南

字体:

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肺小结节”四个字时,许多人往往会心头一紧,仿佛与肺癌画上了等号。其实,肺小结节远比想象中常见,且绝大多数是良性的。本文将用最直白的语言,帮助您科学认识肺小结节,告别无谓的恐慌,掌握正确的应对之道。

肺小结节究竟是什么?

肺部如同海绵,里面充满了微小的气囊,即肺泡。肺小结节,就是在肺部CT或X光片上看到的、直径≤3厘米(通常小于1厘米)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小“白点”或“阴影”。根据大小,肺小结节可分为微小结节(直径<5毫米,像一粒小芝麻)、小结节(直径5-10毫米,像一粒绿豆)和较大结节(直径>10毫米)。

根据密度,肺小结节又可分为实性结节(密度均匀,像小棉花团,边界相对清晰)、磨玻璃结节(GGO,像磨砂玻璃一样,朦朦胧胧,能隐约看到下面的血管和支气管)和混合性结节(部分实性,既有实性成分,又有磨玻璃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肺小结节并不等于肺癌!体检发现的肺小结节中,超过90%甚至95%是良性病变,例如炎症留下的疤痕、钙化点、小肉芽肿、良性小肿瘤(如错构瘤)等。只有很小一部分可能是早期肺癌的表现。

肺里为什么会长小结节?

肺作为呼吸器官,时刻与外界空气接触,形成小结节的原因多样复杂。常见的有肺部“受伤”后的痕迹,比如肺部曾感染过细菌(如普通肺炎)、病毒、真菌(如隐球菌)、甚至结核杆菌,在炎症消退后,局部组织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纤维化或钙化的小结节。

此外,肺里也可能长一些无害的小“瘤子”,如错构瘤(由正常肺组织“错误组合”而成的良性肿瘤,生长极慢)、血管瘤(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的小团块)等。

当然,也不能排除“坏种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原发性肺癌(尤其是肺腺癌)常常表现为磨玻璃结节或混合性结节,而转移性肿瘤则是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症(如肠癌、乳腺癌)转移到肺部形成的结节。

除此之外,吸烟/二手烟、空气污染(PM2.5等细颗粒物吸入肺部沉积,引发慢性炎症)、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粉尘、放射性物质、某些化学气体如氡气)、厨房油烟(高温煎炒产生的油烟含有有害物质)等也是肺小结节形成的常见原因。

如何发现肺小结节?

以前体检很少听说有肺小结节,现在却越来越多,这关键在于检查技术的进步。老方法(胸片/X光)分辨率低,心脏、肋骨等结构会遮挡,大部分小结节根本看不见。

而新武器(低剂量螺旋CT LDCT)则像切西瓜一样,一层层(薄至1毫米)扫描肺部,再用计算机重建图像,具有检出率高(能发现小至2-3毫米的微小结节,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高达95%,是胸片的6倍以上)、辐射低(一次LDCT的辐射剂量仅约0.6-1.5毫西弗,相当于坐20小时飞机的自然辐射量,远低于普通CT,也远低于自然界每年给我们的背景辐射)、速度快、无痛苦(屏住呼吸几秒钟即可完成扫描)等优势。

适用人群(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LDCT筛查,包括年龄≥40岁、吸烟≥20包年(如每天1包吸20年,或每天2包吸10年),或戒烟时间<15年、长期吸二手烟者、有石棉/铍/铀/氡等职业暴露史、有慢阻肺/肺纤维化或肺结核病史、本人有癌症病史或直系亲属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最新进展(2025)显示,深度学习重建技术(DLR)让超低剂量CT(辐射低至0.16mSv)的图像更清晰,结节检出率更高(尤其对难发现的磨玻璃结节),测量更精准,为安全精准筛查提供新方案。

查出肺小结节,我该怎么办?

这是大家最关心也最容易焦虑的部分。请牢记:重视但不恐慌,科学随访是关键!

首先,找专业医生解读报告,不要自己上网瞎查对号入座!胸外科、呼吸科或影像科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密度、形态以及您的个人情况(年龄、吸烟史、职业暴露史、肺癌家族史、是否有其他肺部疾病等)综合判断风险。

然后,根据医生建议,决定随访计划或进一步检查。医生判断结节性质的核心依据之一是观察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生长速度)。对于≤5mm的微小结节,基本无需担心,年度体检随访即可,90-95%为良性,稳定不变则长期观察即可。

对于5-10mm的纯磨玻璃结节,低风险,定期随访观察,6-12个月复查LDCT,生长极其缓慢,即使恶性也多为极早期。对于5-10mm的实性结节,需谨慎,密切随访或进一步评估,3-6个月复查LDCT,关注形态变化,排除感染等可能。对于>10mm的任何类型结节,需高度重视,医生综合评估风险,按医嘱,可能短期复查或进一步检查,恶性概率增加,需排除恶性肿瘤。对于混合性(部分实性)结节,风险较高,尤其实性成分>5mm或增大/增密,通常3-6个月密切随访,恶性概率相对最高,需更密切监控。

随访中若结节增大/变实,高度怀疑恶性,需积极干预(如穿刺活检/手术),生长变化是判断良恶性的金标准之一。若高度怀疑恶性,则建议胸腔镜微创手术(诊断+治疗),早期肺癌手术治愈率高,且创伤小恢复快。

关于进一步检查,薄层CT/高分辨CT在LDCT发现结节后常用,层厚更薄(1-2mm),能更清晰显示结节细微结构,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工具。PET-CT对大于10mm的实性结节判断良恶性有一定帮助(通过代谢活性),但对磨玻璃结节和小的实性结节价值有限,且费用昂贵、有辐射,不用于初筛或常规随访。

穿刺活检通过细针获取结节一点组织做病理检查(确诊金标准),主要用于位置合适、较大、且医生判断穿刺风险收益比合适的结节,不必过度担心“穿刺引起扩散”,概率极低。

破除常见误区与恐慌

首先,肺小结节并不等于肺癌,绝大多数(>90%)是良性的。其次,结节越多,得癌几率不一定越高,很多良性情况(如粟粒性肺结核、真菌感染、粉尘沉积)也会表现为多发结节,医生会根据每个结节的具体特征判断。再者,良性结节通常不会“变成”癌,只有少数本身就是癌前病变的结节(如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才有可能经历数年甚至十几年缓慢进展为癌,且这个过程中密切随访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另外,查出结节后感觉症状全来了(咳嗽、胸闷)?绝大部分微小结节/小结节不会引起任何身体症状,这些感觉往往是心理焦虑导致的“疑病症”,或者恰好合并了感冒、支气管炎等。还有,不要到处找名医、反复做CT,过度检查徒增辐射和经济、心理负担,找一位信任的专业医生,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随访计划更重要。同样,不要马上吃抗生素“消炎”,除非医生高度怀疑是活动性感染(通常伴有症状),否则抗生素对绝大多数小结节无效,不要滥用。

如果真是肺癌,早期手术能根治吗?

早期肺癌(尤其是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腺癌)生长缓慢,如果通过科学随访及时发现了需要处理的恶性结节,微创手术效果极好。

手术方式主流是胸腔镜微创手术(VATS)或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胸壁上打1-3个1-3厘米的小孔即可完成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通常术后几天到一周左右出院,2-4周可恢复日常生活)。

治疗效果方面,早期肺癌(如IA期)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甚至95%,大部分患者不需要放化疗,达到临床治愈,这和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是天壤之别,这也凸显了早筛早诊早治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预防肺小结节(尤其是恶性的)?

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肺小结节的发生,但可以显著降低风险。首先,立即戒烟并远离二手烟,这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手段,戒烟越早越久,风险下降越接近常人。其次,减少职业暴露,从事石棉、粉尘、放射性等工作,务必做好严格防护。再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厨房安装强力抽油烟机,减少高温煎炸;新房装修选择环保材料,充分通风后再入住;雾霾天减少外出,外出佩戴N95口罩,家中可使用空气净化器。

此外,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适量食用木耳、蘑菇、银耳、百合、萝卜等传统认为有益肺部的食物)、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增强心肺功能)、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同时,管理慢性肺病,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疾病。最后,高危人群坚持年度低剂量CT筛查,这是早期发现潜在问题的利器。

肺小结节,是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甜蜜烦恼”——让我们有机会更早地发现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焦虑。

请记住:它很常见,良性是绝对主流;它不是肺癌的代名词;科学随访是应对核心,专业医生是你的最佳导航;早期肺癌,微创可治,效果极佳;健康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防护盾。

把专业判断交给医生,把焦虑心情放一放,把健康习惯贯彻好。肺小结节,只是提醒你更加关注呼吸健康的一个信号灯,科学认识,理性应对,方能“肺”常安心。(北京航天总医院刘思杰)

【纠错】 【责任编辑: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