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传播赋能健康行业生态,共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09 14:18:37
来源:新华网

数字化传播赋能健康行业生态,共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字体:

9月7日,由新华网主办的“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生态链协同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辽宁沈阳举行。作为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聚焦工业互联网与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落地实践。

在“数字化传播赋能健康行业生态”圆桌论坛环节,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副部长尧小兵,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秘书长姜天,新华网数字经济事业中心健康负责人张鸿儒,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实验室主任高亦博,抖音医疗健康内容运营总监乔博才,神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弓孟春聚焦数字化传播赋能健康科普、数字化技术赋能路径、生态体系构建及未来发展挑战等关键议题,为推动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多元智慧。

健康传播核心刚需:从内容筑基到精准触达数字化技术赋能破局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健康传播作为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抓手,其核心逻辑与发展路径愈发受到关注。健康传播的核心刚需是什么?数字化手段又能如何为这一需求赋能?

尧小兵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打开了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做内容制作和编写的人是‘做饭的’,媒体平台则是‘送饭的’,而患者、家属和普通大众就是‘吃饭的’。”在他看来,健康传播的核心首先在于“做好饭”——产出优质内容。“优质内容就像能吸引人的美食,得让‘吃饭的人’愿意接受、看得明白。”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副部长尧小兵

尧小兵介绍,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将28个瘤种、41个技术方案,淬炼成百姓触手可及的生命锦囊,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我们坚信:真正的医学进步,不仅要写在《柳叶刀》上,更要刻进每个人的生活选择中。”

姜天从健康传播的本质属性出发,强调专业性与权威性的基石作用。“健康传播属于严肃性科普领域,第一必须是专业、权威,这是不能动摇的底线。”在她看来,数字化技术为健康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今数字化医生应用已经很广泛,能降低科普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实现远程操作;AI甚至能制作适合低龄儿童的卡通科普视频,让严肃的知识变得更有趣。”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秘书长姜天

她进一步指出,数智化在健康传播中的潜力远不止于此,“从医药文化出海到健康教育电子处方升级,从院前科普、院中诊疗到术后康复,全链条都能嵌入科普内容,未来需要更多专业力量协同,应对医药研发新技术带来的科普挑战。”

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健康传播领域的践行者,张鸿儒认为,官方媒体在健康科普中需锚定“科学准确、轻松表达”的核心准则。这不仅是传播范式的要求,更是媒体公信力建设的基石。从内容生产端看,需以专业采编体系为支撑,建立由医学专家、科普工作者、编辑团队构成的审核机制,确保信息源头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从根本上规避伪科学传播风险。

新华网数字经济事业中心健康负责人张鸿儒

张鸿儒表示,在传播落地层面,则需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多层次内容矩阵:基于用户画像分析,针对短视频平台制作轻量化科普产品,在自有平台打造深度解读专栏,通过差异化内容形态精准适配不同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既守住专业底线,又让健康知识以更易触达、更易理解的方式渗透到公众认知中,最终实现健康素养提升与社会信任构建的双重价值。

乔博才从平台角度,更关注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平台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用户,所以核心刚需是满足用户对权威、精准、有趣、实用、多元内容的需求。”他解释,这需要一套完整的数字化逻辑支撑:

抖音医疗健康内容运营总监乔博才

首先是深挖用户需求,通过数据分析工具、AI模型等技术,拆解不同年龄、性别、画像用户的多元健康需求;其次围绕用户需求,做好内容与作者供给,既要开放合作,鼓励精选作者发布精选内容,也要确保作者有动力持续供给内容和精选内容被用户看见和有效分发;更重要的是建立生态规则,“我们制定了抖音医疗健康社区公约,明确发布内容的标准和不能触碰的红线,形成‘用户需求-内容供给-规则保障-用户获益’的生态闭环。”乔博才说。

信息传递行为改变”,以创新突破开启健康新时代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健康传播作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筑牢公共卫生防线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迭代,AI、大模型等工具正深刻重塑健康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接收方式,为专业知识触达更广泛人群提供了新可能。

然而,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大量健康信息停留在“传递”层面,难以真正推动公众形成健康行为;同时,信息的公信力构建、敏感数据的隐私保护,以及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边界,也成为制约健康传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如何在技术赋能与专业规范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前行业探索的焦点。

神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弓孟春

弓孟春认为,健康传播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健康行为的改变。不管内容是什么、用什么形式传播,核心是要让人们真正行动起来比如主动去做肿瘤筛查、控制好血压,或者养成早睡的习惯。他指出,当前健康传播往往停留在讲出去的层面,却忽略了是否能带来改变,因此需要在行为改变技术上做更细致、严肃的研究。

在公信力建设上,弓孟春强调,平台的可信度不取决于自身,也不单纯依赖传播者个人,而更多来自权威机构和顶尖专家的支撑。“我们现在推进的大模型相关工作,只和国家医学中心、主委或者院士合作。只有这样的内容呈现出来,才能真正对患者产生影响,比如在体重管理、戒烟限酒这类需要个人持续坚持的行为上发挥作用。”

同时,他格外关注隐私保护与伦理问题:“我们用大模型技术开发了患者隐私保护工具,确保性传播疾病、精神障碍等敏感信息不会泄露;还联合国内顶级医院制定伦理审查共识,为整个健康传播过程提供强有力的伦理支持。”

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实验室主任高亦博

高亦博则从需求角度切入,强调医学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精准定位需求的重要性。医学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即便有了互联网工具,公众也不会轻易相信。哪怕是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医学领域的可信度有差异。

他认为,健康传播必须先精准区分用户需求:“日常的健康保健、营养知识是一类;和诊疗相关的内容是另一类;而像肿瘤诊疗这样的领域,患者和家属对每一个细节都极度敏感,甚至医生说话时的一个停顿都可能让他们紧张,这就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内容。”

高亦博提到,AI技术在精准匹配需求上已经具备一定能力,但传统医疗机构和从业者受限于现有工作流程,很难快速突破。“很多知名医生工作量已经饱和,怎么让他们高效参与到科普中,同时让他们的付出得到认可,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还特别强调平台公信力的价值:“公众在寻求诊疗时,会信任那些顶尖医疗机构作为‘最终依托’,权威信息平台具备很高的公信力。如果能成为公众获取健康信息时的‘最终信赖来源’,对健康传播的效果会有极大提升。”

【纠错】 【责任编辑: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