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4日,淮水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蚌埠迎来了一场聚焦“新质医疗·健康促进”的学术盛会——第十一届2025’老年健康大会在此召开。作为国内老年健康领域的年度标杆会议,本届大会首次设立“双青创新论坛”,汇聚九位杰青、优青顶尖学者,联动刘德培、施蕴渝、陈义汉、高绍荣、周玉杰等近百名院士、专家、老年医学领域领军人才及多方力量,围绕老龄化挑战下的医疗健康创新路径展开深度对话,为老年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双青”创新论坛首亮相:青年才俊展锋芒 锚定人才培养新坐标
9月12日14:30,作为大会“首秀”的双青(杰青、优青)创新论坛率先拉开帷幕。作为国家科技人才战略的核心抓手,“双青”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既是基础研究的“潜力骨干”,也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先锋”。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九位来自多学科多领域的顶尖学者,通过“15分钟报告+5分钟讨论”的形式,集中展示老年健康领域的前沿成果与创新方向。
论坛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黎健教授致辞开篇。他指出,双青创新论坛的创办是大会的“破题之举”——通过整合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与转化创新的全链条资源,为老年健康领域培养未来院士级人才。随后,八位“杰青”一位“优青”学者依次登台,带来涵盖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转化医学等多维度的精彩报告:中山大学潘景轩教授聚焦“Pharmacologically targeting cancer stem cells”(癌症干细胞的药物靶向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陈厚早教授解析“脂肪酸代谢与老年心脏重塑”,中国科学院曲静研究员探讨“系统分析单次运动与长期运动的功能效应”,深圳大学刘宝华教授揭秘“衰老中心法则”,上海交通大学袁荻飞教授分享“脑刺激与功能调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的“昼夜节律与心脑血管病:发现与临床启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闫小响教授的“冠心病事件链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岳教授的“ASCVD血脂管理中的临床问题与基因治疗”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姜文剑教授的报告“急性主动脉夹层的非外科治疗”。从分子机制到临床干预,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青年学者们的成果既彰显了学术深度,更凸显了解决老年健康实际问题的应用导向。
主论坛启新章:院士专家论道 共绘老年健康“新质图谱”
9月13日上午,主论坛在蚌埠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朱立军的主持下开幕。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黎健主任委员致欢迎词,他系统阐释了本届大会“新质医疗·健康促进”的主题内涵——以科技创新驱动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变革,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普惠型健康保障体系。蚌埠医科大学校长郑兰荣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她介绍,蚌埠医科大学历经六十余年发展,已形成多校区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办学格局,尤其在老年医学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科研与临床资源。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秘书长王金龙在致词中从国家战略高度解读大会意义。他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健康是重大公共卫生课题与民生工程。本届大会以“新质医疗·健康促进”为主题,正是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推动老年医学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安徽省、蚌埠市有关部门领导参会并讲话。
会上,还举行了《类器官理论与技术》英文专著发布仪式。该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编团队历时多年编撰,基于2022年中文版升级而来,系统涵盖类器官构建、工程制备及临床转化全链条内容,旨在为全球同行提供标准化技术手册。类器官技术是近年来老年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本书的出版将加速技术产业化,为精准医疗提供重要支撑。”
主旨论坛:院士专家“金句”频出 解码衰老与健康干预新靶点
主论坛的核心环节,中国工程院刘德培院士以《细胞衰老与器官衰老》为题,提出“衰老是否可预防”的核心命题。他指出,“衰老与老化不同,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是探索衰老机制。”通过多年研究,刘德培团队发现“炎症在先,衰老在后”,控制慢性炎症与代谢紊乱可显著延缓衰老。他提出了“衰老是相对的,可通过精准干预实现延缓衰老”的理念,并强调中医药在延缓衰老中的潜力,为老年健康干预提供了全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施蕴渝院士的报告聚焦线粒体基因组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这一基础研究前沿热点,极具价值。“线粒体基因组表观遗传调控与退行性疾病”,深入剖析了线粒体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机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铁代谢异常及糖尿病中的作用。“线粒体是连接环境与基因的‘桥梁’,其功能调控异常是多种老年慢性疾病的关键诱因。”施蕴渝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靶向线粒体的老年慢性疾病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她的团队围绕TFB1M、METTL15等基因,探究线粒体rRNA修饰、代谢调控及与认知障碍的关联等,展现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则从心血管疾病切入,分享了新的心电控制系统GABA的新发现。他阐述了GABA传导在组织学、解剖学、功能学等多方面研究结果,提出心脏组织传导研究新方向。他指出,GABA系统在心肌起搏细胞中富集,可通过浓度依赖性诱发内向电流,直接影响心脏传导性;其缺陷与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心律失常防治的新靶点。这一发现为理解心脏电传导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高绍荣院士在报告中围绕干细胞衰老的表观遗传调控展开。他指出,干细胞衰老受表观遗传调控,胚胎发育时,组蛋白、RNA修饰等精准调控基因,决定细胞命运。造血干细胞衰老多因炎症,衰老的造血干细胞里Selp基因会过度活跃,导致其分化出问题,还易偏向生成髓系细胞。不过,通过干预相关增强子,能改善造血干细胞功能,为延缓衰老带来新可能。
此外,首都医科大学周玉杰教授围绕“高血压的介入治疗—RDN现状与进展”,系统梳理了高血压从传统药物治疗到肾动脉消融技术的变迁,探讨通过问题分析、方法学改进、数据库建立等环节推动治疗新技术的突破。
苏佳灿、田小利、陶军、刘勇、杨旗、刘浩等六位教授也分别从衰老机制、智能诊疗、精准医学等领域带来前沿学术报告,为老年健康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
11场分论坛“多点开花”:从“顶天”到“立地” 全链条赋能老年健康
9月13日下午起,大会同步开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论坛”、“血液衰老及其相关疾病论坛”、“骨衰老基础研究与干预策略”、“宫廷医学与疾病非药物干预”等11个专题分论坛,涵盖老年慢性病防治、精准诊疗、智能与生物技术、护理康复等多领域,亮点纷呈。
在“护理论坛”中,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院长胡秀英认为,“护理论坛”因聚焦基层实践可称其为“立地论坛”,与主论坛、双青创新论坛的“顶天”研究形成互补。她以《从中年布局重置老化节律——延缓衰老的生活方式智慧》为题作报告,指出衰老并非不可逆,通过中年阶段的饮食、运动、心理干预等生活方式调整,可显著延缓老年功能衰退。“护理工作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需从全周期视角构建老年健康管理体系。”
从双青创新论坛的青年才俊“挑大梁”,到主论坛的院士专家“指方向”,再到分论坛的“全链条”实践探索,2025’老年健康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成为老年健康事业“新质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正如大会主席黎健教授所言:“本届大会凝聚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共识,为构建普惠型健康保障体系注入了实质力量。未来,随着‘新质医疗’的深化应用与跨领域协作的持续推进,我国老年健康事业将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