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7月7日-7月11日),能源领域热点频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行业方面,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能源上市公司半年业绩进入预披露,甘肃电投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上半年预盈8亿元~8.3亿元,同比增长13.37%~17.62%。
7月7日
力争超过10万台!四部门重磅发文
7月7日下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公布。《通知》明确,加强大功率充电设施专项规划统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电力资源分布,以即充即走场景为重点,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做好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布局。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
六部门开展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
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的通知,提到,数据中心原则上应达到《绿色数据中心评价》(GB/T 44989—2024)二级及以上等级。电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30,达到《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40879—2021)中的2级及以上水平。采用的服务器能效应达到《塔式和机架式服务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43630—2023)等规定的节能水平及以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数据中心所在省(区、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积极利用储能、氢能等技术,具有较强用电负荷调节匹配能力。
7月8日
三部门:开展零碳园区建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通知》提出8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推动园区供热系统实现清洁低碳化。二是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推动园区建立健全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三是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鼓励园区加快自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探索“以绿制绿”模式,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转移集聚。四是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加强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五是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完善园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六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园区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七是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建设园区能碳管理平台,强化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八是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支持政府、园区、园区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探索新模式新机制。
7月9日
国家发改委: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发言中指出,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了连续运行,南网5省区现在已经实现“统一交易、同台竞价”,国网、南网实现了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到了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已经高达63%。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指出,从节能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存量方面,当前,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增量方面,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0.9亿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
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发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包括锂离子电池、光伏组件、钢铁产品、纺织产品、房间空调器、计算机、小功率电机、轮胎、电解铝、水泥、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17种产品。该目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从政策框架向实践落地迈出了关键一步。通过聚焦细分具体产品,配套后续即将发布的产品专用认证实施规则,将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方案,为企业和认证机构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应用、可验证的认证实施指南。
7月10日
国家能源局发布一批重点行业标准
据国家能源局7月10日消息,近期,国家能源局围绕保障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集中发布了一批重点行业标准。
7月7日
前5个月生产原煤19.9亿吨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前5个月全国累计生产原煤19.9亿吨,为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提供坚实支撑。
前5个月,全国累计生产原煤19.9亿吨,同比增加1.1亿吨,创历史同期新高。累计进口煤炭1.89亿吨,下降7.9%。截至6月16日,协会重点监测煤矿存煤3596万吨,比5月末增长0.5%;环渤海港口存煤2855万吨,比5月末下降5.5%;6月中旬全国电厂库存约2.1亿吨,比5月末增加约300万吨,可用约35天。
7月10日
上半年我国重要矿种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7月1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消息,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其中大中型25处。重要矿种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绝大多数矿种已提前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任务。
7月7日
中核二四首条智能制造产线落地投产
据中核二四7月7日消息,近日,中核二四首条预埋件穿孔塞焊自动生产线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投产,标志着公司核电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7月8日
中国海油委任张传江为公司董事长
7月8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宣布,自2025年7月8日起,张传江获委任为公司董事长、非执行董事、提名委员会主席及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张传江将任职至公司2025年度股东周年大会召开之日,且将有资格于该股东周年大会上参与重选。
低浓度瓦斯高效利用实现技术突破
据媒体7月8日报道,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李晋平团队成功研发出人工沸石分子筛技术。此前尚无人工沸石应用于低浓度瓦斯提质的先例,经过多轮迭代优化,团队最终制备出的颗粒状、具有“微孔—介孔—大孔”多级孔道结构的硅铝基人工沸石,甲烷吸附率高达80%。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煤矿开采过程中浓度为2%—8%的瓦斯利用世界性难题,有望为低浓度瓦斯高效利用提供开创性技术方案。
我国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一体化项目投产
7月8日,我国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一体化项目在内蒙古赤峰正式投产,项目一期年产32万吨绿色合成氨,标志着我国绿色氢氨产业从示范探索迈入规模化商业运营的新阶段。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以风电、光伏为动力,通过电解水制取绿氢,同时利用可再生电力分离空气中的氮气,最终通过动态合成氨工艺将氢气与氮气转化为绿色合成氨。
福建省首个煤电等容量替代项目投运
据中国能建7月8日消息,中国能建西南院总承包天津电建承建的福建厦门华夏电力一期机组1×66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等容量替代项目正式投运,标志着福建省煤电清洁高效转型取得新突破。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发电约29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万吨,为保障区域电力安全稳定、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豫能控股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获批
7月8日晚间,河南豫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收到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核准公司建设豫能台前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公告显示,项目拟新建2台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采用二次循环水冷却系统,生产主水源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灰渣全部综合利用。此外,项目将采用环保设施,确保供电煤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鼓励同步建设降碳设施。
7月9日
南方电网电力负荷今年首创新高
7月9日17时10分,南方电网最高电力负荷达2.52亿千瓦,今年首创历史新高。目前,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用电形势平稳,电力供应充足。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用电负荷、电量规模连续10年位居全国省级电网第一,成为全国第一个用电负荷突破1.6亿千瓦的省份。
黄河流域海拔最高水电站有新突破
7月9日,黄河流域海拔最高的大型水电站青海玛尔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5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20.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4万吨。玛尔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上游约5000米的黄河干流上,所处地区平均海拔3300米,是黄河流域建成海拔最高水电站。
国家电网上半年省间交易电量超5700亿千瓦时
据国家电网7月9日消息,1~6月,公司电力交易电量规模稳步增长,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完成57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特高压直流交易电量完成29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省间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完成35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1%,呈现特高压直流、省间清洁能源、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三线齐增。
我国第一大气区突破7000亿立方米大关
据媒体7月9日消息,我国第一大气区——长庆油田累产天然气量突破7000亿立方米大关,相当于替代8.5亿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10.2亿吨。
7月10日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输送天然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
据国家管网集团7月10日消息,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作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建成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途经9个省区市。 大通道自2014年9月开建,2019年12月北段率先投产通气,投产初期,日输气量仅为1500万立方米。2024年实现全线投产,日输气量增长6倍,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直驱型漂浮式风机下线
7月10日,由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东方电气共同研制的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顺利下线,单机功率17兆瓦,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甘肃能源业绩预增
7月10日,甘肃电投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上半年预盈8亿元~8.3亿元,同比增长13.37%~17.62%。
7月7日
宁夏光伏发电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据宁夏发展改革委7月7日消息,宁国运灵武1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等陆续并网发电,这标志着宁夏第一批绿电园区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宁夏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50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60%,光伏发电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7月8日
湖南郴州探获4.9亿吨锂矿石
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7月8日消息,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同时,该超大型矿产伴生铷、钨、锡等多种战略矿产,所有资源均为新增资源量。
首个省级绿电直连实施方案出炉
7月8日,云南省发改委、云南省工信厅、云南能源局联合印发《云南省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适用范围、发展目标、直连类型、重点领域、实施路径等内容。文件明确,绿电直连项目在公平合理承担安全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按照安全优先、绿色友好、权责对等、源荷匹配原则建设运行,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更好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为用户降低用电成本提供更多选择。
7月10日
贵州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
据贵州省能源局7月10日消息,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电力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达到10038.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六成。其中火电3948.1万千瓦、水电2298万千瓦、风光新能源3548.2万千瓦(风电898.7万千瓦、光伏2649.5万千瓦)、储能244.5万千瓦。
2025年1~6月,全省发电量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累计达133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火电900.3亿千瓦时、占67.4%,水电260亿千瓦时、占19.5%,风光发电量170.4亿千瓦时、占12.8%。(新华网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