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声景中国”自然声景数据库项目启动-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11 16:50:34
来源:新华网

跨界融合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声景中国”自然声景数据库项目启动

字体:

7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少年环境友好行动委员会、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智听自然·声动未来”——“声景中国”自然声景保护跨界研讨会在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召开。会议宣布首个公开共享的自然声景数据库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秘书长纪力强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正在步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声景监测正在填补传统生态研究的空白。这场科学、艺术与公众的跨界碰撞,将探索中国生态保护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秘书长纪力强

科学基石:声纹监测填补生态数据空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林聪田重点介绍了“声景中国”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发布了声景中国智慧监测平台。“声景中国”项目是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生态专委会的共同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声音艺术博物馆、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少年环境友好行动委员会等国内20余家单位联合发起,旨在促进自然声景与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能力的提升,加强自然声景与声音艺术创作的纽带,推动自然声景公民科学,最终构建开放共享的自然声音数据平台。

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在全国遴选了55家保护区发放超过100台声音监测设备,采集到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声景记录超过5万多条,实现声音自动采集、自动回传到智能识别的全智慧化监测流程,为下一步更广泛的自然声景监测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林聪田

艺术赋能:声景档案守护自然文明记忆​

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创始人秦思源在随后报告中指出,自然声景是连接科学与艺术的天然纽带。他分享了水下声学装置的应用案例——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受损珊瑚附近放置了水下扬声器播放健康群落声景,40天后吸引物种数量增加50%,印证了“声波激发生态记忆”的修复潜力,更印证了声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实用价值。他表达了对“声景生态公园”本土化实践展望,呼吁赋予城市公园空间更多的环保价值,把在地声音生态进行还原,让公众了解其自然原貌。

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创始人秦思源

全民行动:“自然声音守护人”计划启动

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少年环境友好行动委员会秘书长高锦怡发布“自然声音守护人”公益行动计划,将通过三重路径推动公众参与:首先是企业共建,项目提出将联合国内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吸引企业参与声景数据库建立及声景艺术共创等工作;其次是公众参与,项目计划在未来开发公民科学APP,开放公众声纹上传通道,推动“手机成为移动声库”;最后是青年培养,“声景中国”项目将基于物种科普和数据采集的议题,在高校成立声景社团或组织青年志愿者相关工作,推动青年群体关注并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中。与此同时,项目还计划在10月筹备举办的“世界永续发展论坛”中发布项目相关成果,借助全球化平台,助力中国与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更紧密

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少年环境友好行动委员会秘书长高锦怡

跨界合作:用声景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后续的圆桌环节再次点题“跨界”,主办方提出将开放“声景中国”项目数据库为“科研优先使用+公益分级开放”机制,艺术家则分享了艺术创作时声音收集的方式方法,为建立科学、艺术、商业共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纠错】 【责任编辑:任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