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黑龙江|鸡西:道德力量点亮煤城 鸡西三年淬炼文明新貌-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9/15 09:12:46
来源:文明鸡西

文明中国·黑龙江|鸡西:道德力量点亮煤城 鸡西三年淬炼文明新貌

字体:

  在黑龙江省东南部,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精神蜕变。鸡西市近年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软实力,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重塑着这座工业城市的气质与容颜。

  近年来,鸡西在文明城市、乡风文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方面均已跻身全省前列,第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获奖数量更达到前六届总和的70%以上。

  微光成炬:道德模范讲述身边故事

  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鸡西市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转化为具象化的价值指引。三年来,当地开展“道德模范进基层微宣讲”等品牌活动3万余场,覆盖市民50万余人次。

  这种“沉浸式”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三年间,鸡西市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人获评“黑龙江省道德模范”,53人登上“龙江好人榜”,评选出各级各类先进典型1071名。这些平凡英雄的故事通过百人宣讲人才库,以“身边的感动”微宣讲形式传遍城乡千余场次。

  在鸡西市广泛开展的道德模范宣讲活动中,特教教师于姗姗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201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于姗姗毅然放弃省城稳定工作,回到家乡鸡西密山市创办儿童康复中心。面对经费不足、场地有限等困难,她在80平方米的家中开启公益康复之路,十年如一日守护特殊儿童。她累计救助630余名残疾儿童,帮助85%的患儿回归普通校园。她的故事通过"微宣讲"传遍城乡,成为道德力量最生动的注脚。

  鸡西市还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机制,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指尖上的文明实践“云课堂”,实现宣传教育全域覆盖。传统道德教化与现代传播技术的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鸡西找到了落地生根的新路径。

  于姗姗对儿童实施康复干预训练。密山市文明办供图

  立法善治:文明行为有章可循

  鸡西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依靠宣传教育,还通过立法和制度保障得以巩固。《鸡西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鸡西市文明祭祀条例》《鸡西市养犬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使文明行为有了明确规范和法律依据。

  为确保这些条例落到实处,鸡西市开展了“条例落地年”宣传活动5000余场,发放5万余份普法资料,实现“社区+校园+商圈+景区”四大领域全覆盖。同时建立“执法+志愿”双轨机制,开展专项执法3000余次。

  在交通路口设置文明引导岗、景区设立文明旅游驿站、餐饮场所摆放“光盘行动”桌牌...这些细致入微的措施正在鸡西全市逐渐形成自觉有序的社会风尚。市民李大爷感慨道:“现在过马路大家都自觉看信号灯,养狗的也会主动拴绳,环境确实变得更好了。”

  密山市兴凯湖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鸡西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活动。密山市兴凯湖乡供图

  2025年“创文明城市 谏文明出行”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鸡西市交警支队供图

  城乡共进:从城市更新到乡风文明

  鸡西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完善,市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体育运动中心等相继投入使用,工业博览园向市民开放。城市更新成效显著,维修改造道路67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20个,改造棚户区9416户。三年来,鸡西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鸡西市实施“绿在鸡西”三年行动,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3.55%。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2位。

  在乡村,鸡西市出台《关于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推进乡村建设方案》,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整治行动。麻山区龙山村入选第三届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鸡西市鸡冠区和虎林市也在全省乡风文明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目前,鸡西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8个,建设乡风文明试点村镇491个,占全市村镇总数的90%以上。

  在鸡西一些县区,很多村里建立了“道德银行”。它存的不是钱,是乡亲们的好人好事。谁主动帮着打扫村道、谁做了好事,都能换积分存进这个特殊“银行”。虎林市富路村村民陈桂敏觉得自家院子差不多就行。看着邻居们用积分换回了米、面、油。她也开始积极收拾庭院、参与村务,用攒下的积分换生活用品,乐得合不拢嘴:“东西实在,心里更得劲儿。”这小小的积分,换来的不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那份被认可的荣誉感,让淳朴的乡风民风越来越浓。

  全国文明村梁家村。鸡冠区文明办供图

  育人为本:筑牢未成年人思想根基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鸡西市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置于重要位置,出台系列文件明确目标与任务。三年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好少年、永远跟党走”等系列活动2800余场。

  创新推出的“红领巾+N课堂”实践活动结合本地红色资源与党史故事,组织“红色”朗读者、“红领巾”宣讲员,借助“固定课堂”“云端课堂”“指间课堂”等多种形式,推动红色教育深入人心。

  鸡西还着重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阵地建设,充分发挥“96311”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作用,汇聚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构建“校园+心理健康辅导站”模式,每周定期开展线上公益讲座,覆盖学生达5万余人次。

  鸡西市南山小学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鸡西市南山小学供图

  实践创新:四级阵地激活志愿服务

  鸡西市依照“五有标准”,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构建起“中心-所-站-点”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体系。目前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628个,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建立完善三级贯通的体制机制,形成结构优化、运转高效的文明实践工作格局。

  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鸡西市巩固拓展“8+N”志愿服务队伍模式和“五单”服务模式,构建四级联动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现有市级专项志愿服务队20支,县区级志愿服务队671支,总共1956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实践阵地。

  三年来,全市累计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数量位列全省第二;年度服务时长、地区志愿者参与率均居全省首位。2022年入选黑龙江省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32个,2023年度获全省卓越金奖志愿者人数位列全省第一。

  “弘扬雷锋精神·凝聚奋斗力量”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启动仪式。鸡西市委宣传部供图

  品牌引领: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鸡西市聚焦群众需求,构建覆盖16个领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库,策划推出文明实践阵地“十百千”示范项目6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73个。这些项目先后荣获黑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个、铜奖2个、优秀奖7个、创意奖1个。

  当地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创新打造“文艺+宣讲”模式,以快板、秧歌等艺术形式阐释党的主张、传播党的声音。同时深入推进“书香鸡西”建设,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诗词大赛等文化活动,营造浓厚书香氛围。在传统节日与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实践融入鸡西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风尚。

  虎林市伟光乡太平村举行的“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虎林市文明办供图

  鸡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办主任丛生表示:“下一步,鸡西市将继续锚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品质,用“文明根系”滋养精神家园,奋力书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从煤矿之城到文明之城,鸡西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城市精气神的重塑。道德的力量,正在点亮这座东北城市的未来之路。(采访报道组:孙伟民)

【纠错】 【责任编辑:钟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