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点半,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新华西路的便民“微市场”开始苏醒。煎饼馃子摊主谢丽珍熟练地倒米糊、摊开、磕鸡蛋,迎接早高峰的第一批客人。她的摊位前渐渐围拢一圈顾客,烟火气中传来阵阵笑语。
治理难题:流动摊贩与城市秩序的拉锯战
谢丽珍的摊位位于新华西路和康宁街交叉口,紧邻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周边还有第四中学、育才小学,是典型的人流密集区。
这里曾经是流动摊贩的聚集地。每逢早晚高峰,小商小贩占道经营都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脏乱。附近居民李秀丽对此深感困扰:“卖早餐的、卖水果的、卖日用品的……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把这里堵得水泄不通,卫生差、噪声大,一出门就闹心。”
摊主们也面临困境。谢丽珍回忆道:“以前我们的摊位都是流动的,一边做着小本买卖,一边还得躲着城管执法人员。他们来了,我们就走;等他们走了,我们再来。”
这种“猫鼠游戏”使摊主们生意不稳定,顾客也很难找到他们,街面秩序也难以管理。
创新突破:便民“微市场”破解管理困境
面对这一难题,桃城区中华大街街道办事处综合执法队队长道出了关键:“摊虽小却关系着大民生,一套煎饼馃子的买卖,一头连着摊贩的生计,一头连着市民的便利生活。”
于是,桃城区在保障交通、市政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新推出便民“微市场”模式,将流动摊贩吸纳到“微市场”内“安家落户”。
桃城区按照“定时间、定区域、定人员”的“三定”原则,科学规划经营点位并“统一标识形象、统一时空约束、统一安全监管、统一摊主装扮”。商户们需办理个人健康证、食品卫生备案卡,留存采货凭证,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在日常管理上,采取“摊贩自治+日常巡查”的模式,一方面,商户们实行自我管理,轮流当“商户长”,负责卫生保洁、秩序维持、文明行为、诚信经营等工作,一方面,建立起“商户自查(每日岗前安检)-物业日巡(第三方定期检查)-网格周查(社区核查台账)-部门联查(城管、消防等抽查)-群众监督(扫码反馈)”的五级安全管理网络,让商户干的安心、居民吃得放心。
显著成效:民生需求与城市管理的双赢之举
便民“微市场”的建设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摊主谢丽珍高兴地说:“自从有了这个‘微市场’,再也不用到处‘打游击’了,回头客很容易找到我们,生意比之前更好了。”
周边居民也纷纷表示:“交通不堵了,出入方便了,还有一系列的卫生保障,我们吃得方便又舒心。”目前,桃城区已建设涵盖早餐、快餐、便民经营点等在内的马路“微市场”百余处,创新打造了包含2个便民微廊厅、3块便民微街区和1个便民微夜市的“便民微市场服务带”,经营种类也从单一的“早餐微市场”扩展到出售水果、蔬菜、早午餐等21个种类,安置商贩近千家,惠及市民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