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河北 | 中国好人郑连行:30万公里基层邮路践初心 55万精准投递铸忠诚-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9/16 15:52:39
来源:衡水文明网

文明中国·河北 | 中国好人郑连行:30万公里基层邮路践初心 55万精准投递铸忠诚

字体:

  清晨七点,景县邮政分公司的大门准时被推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他就是郑连行。一身整洁的绿色工作服,神情专注而从容,仿佛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三十二年来,无论风霜雨雪,他从没有迟到过一次。他说:“邮政是国家的血脉,投递员就是传递温暖的使者。”

  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如今鬓角染霜的中年,郑连行把人生最宝贵的岁月都献给了这条邮路。累计投递邮件55万余件,行走路程超过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圈半。数字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坚守,更是他对“人民邮政为人民”初心的最真实诠释。

  使命在肩,三十余载零差错

  “每一封信、每一个包裹,都连着老百姓的心。”这是郑连行常挂在嘴边的话。自幼耳濡目染邮政工作的他,自1993年正式踏上投递岗位起,就把“零差错”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他知道,一封信可能承载着远行游子对家的思念,一份录取通知书关系着一个学子的未来,一箱药品甚至牵动着生命的希望。

  极端天气是他工作中最大的挑战。2005年夏天,一场罕见的暴雨席卷景县,许多道路被淹,车辆难行。那天,正巧有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需要及时送达。郑连行没有犹豫,披上雨衣、推起自行车就冲进了雨幕。途中因路面湿滑不慎摔倒,腿部受伤,但他第一反应是把邮件紧紧护在怀里,确保没有丝毫破损。最终,他一瘸一拐步行两公里,亲手把通知书交到考生手中。孩子的母亲眼含热泪,连声道谢,郑连行却只是摆摆手说:“应该的,孩子的前程耽误不得。”

  寒冬腊月,大雪封路,他为了送一箱急救药品,徒步跋涉数里,手脚冻得发麻,却依然坚持把药及时送到患者家中。县城改造期间,许多道路和门牌号发生变化,投递难度大增。郑连行主动利用休息时间,走访社区、摸排新址,亲手绘制更新投递路线图。同事们都说:“老郑的‘活地图’,比导航还准!”

匠心服务,邮路延伸温暖

  在郑连行看来,投递工作远不止于送信送报,更是一份“送服务、送温暖”的事业。他深知,很多老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体尤其依赖邮政服务。于是,他悄悄建立了一份“特殊档案”,记录下那些需要特别关照的客户信息。谁家老人腿脚不便,谁家病人需长期服药,谁家子女在外打工……他都了然于心。

  王大爷年过八旬,独居在家,儿子常年在外务工。郑连行每次送信,都会特意多留一会儿,帮他读信、写信,甚至代缴水电费。李阿姨患有严重风湿,雨雪天气难以出门,郑连行就主动帮她买菜、送药。十几年如一日,他们之间早已超越了投递员与客户的关系,更像是亲人。

  他还自费购买防水邮包,定制雨天投递路线,确保邮件在恶劣天气中也能完好无损。遇到不熟悉业务的群众,他总是耐心讲解,甚至帮忙代办手续。他说:“多跑一步、多问一句、多帮一把,也许就能帮人解决大问题。”

  据统计,郑连行义务帮扶困难群众超过300人次,帮助代缴费用、代办手续更是不计其数。他曾路遇村民家中失火,第一时间捐款救急;也曾为了帮一位台湾同胞寻找大陆亲人,连续多个夜晚查访老街旧邻,直至圆了对方半个世纪的寻亲梦。乡亲们都说,郑连行不仅是邮递员,更是大家的“贴心人”。

 忠诚守望,绿衣使者践初心

  三十多年的投递生涯,郑连行用坏了70多个信报兜、4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每一件邮具,都见证了他风雨无阻的奔波,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信任。有人问他:“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不觉得苦吗?”他笑着回答:“邮件就是使命,责任重于泰山。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亲人的问候送到千家万户,我心里踏实。”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郑连行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他先后带出12个徒弟,组建“爱心投递小队”,把“零差错、心服务”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这支小队不仅高效完成投递任务,还长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累计超过500次。无论是清理街道、帮扶孤寡,还是宣传政策、参与抗疫,他们都冲在一线。

  在群众眼中,郑连行是名副其实的“绿衣活雷锋”,更是党的政策的传播者、基层治理的参与者。他利用投递间隙,主动向居民讲解惠民政策、传递最新信息,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郑连行先后荣获“全国邮政最佳投递员”“河北省最美邮递员”“河北好人”等称号。面对荣誉,他始终谦逊如初:“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投递员,做了该做的事。”

  如今,他依然每天奔波在那条熟悉的邮路上。阳光洒在他绿色的制服上,也照着他前行的路——那是一条用脚步丈量、用初心守护的为民之路。

【纠错】 【责任编辑: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