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浪潮下,衡水市桃城区跳出传统养老服务思路,创新打造以“党建引领、以老助老、共建共享”为核心的“银龄互助”新模式。通过摸清需求底数、搭建参与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在社区间构建起“低龄帮高龄、健康助失能”的良性循环,不仅激活了老年群体的内生动力,更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温情养老服务网。目前,桃城区培育出多个示范社区,“银龄相伴”“红杨互助”等特色品牌应运而生,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在社区落地生根。
党建领航聚合力:银龄先锋当起“邻里贴心人”
“有困难找银龄网格长,准没错!”这是桃城区很多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在“银龄互助”模式推进中,该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创新构建“红色网格+银龄先锋”双驱动机制,让老党员、退休干部、楼门长化身银龄网格长,携手在职党员、专业社工组成“1+N”助老服务小组,把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
在路北街道沁园社区,60余名低龄健康老人主动报名,承担起助餐配送、邻里调解、应急帮扶等工作,一年下来累计服务超1200小时;河西街道杨树社区的党员志愿先锋队,则聚焦行动不便老人的“急难愁盼”,开展“红色代办”近百次,从代购药品到代缴水电费,用细致服务解决老人生活难题。如今,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正转化为养老服务的实效,让邻里互助的暖流在社区涌动。
7月12日,河东街道桥东社区组织开展“医心护航健康行·警民同心筑平安·银龄无忧暖夕阳”活动。
5月7日,路北街道沁园社区银龄志愿者去高龄老人家中送餐。
精准服务解民忧:多元举措覆盖养老“全需求”
“不用出门就能吃到热乎饭,还有人定期来量血压,这样的日子太舒心了!”家住中华大街街道福苑社区的83岁独居老人张大爷,对社区的“银龄互助”服务赞不绝口。桃城区深知,养老服务既要“有温度”,更要“合需求”,因此围绕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文化三大核心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精准服务。
8月14日,中华大街街道福苑社区在活动室举办 银龄互助 唱响“社区音乐梦”活动。
生活帮扶上,桃城区打造“十分钟助老服务圈”,在社区设立助餐点,日均为老人配送餐食超百人次,累计服务已突破万次;健康保障方面,创新“家庭医生+银龄互助”模式,为独居、高龄老人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义诊、义剪等公益活动,惠及老人超800人次;精神慰藉层面,老年文艺社团成了“主力军”,接连开展非遗手工艺传承、节日文化汇演、书画创作等活动20余场,让老人们在参与中找回价值感,收获幸福感。
7月28日,中华大街街道福苑社区在活动室举办 “茶韵润银龄 文化助康养”活动。
机制赋能促长效:智慧+激励让互助“活起来”
如何让“银龄互助”从“一时热”变成“长久红”?桃城区在机制创新和智慧赋能上找到了答案。为激励低龄老人持续参与,该区推出“时间银行”“爱心积分存折”等举措,志愿者服务时长可存储、可兑换——目前全区已累计存储服务时长超2500小时,积分能兑换家政服务、健康检测、日间照料等实际权益,形成“服务—存储—兑换”的良性循环。
同时,智慧养老设备的引入,让服务更安全、更高效。该区为有需求的老人配备智能手环,集成定位、紧急呼叫等功能,一旦老人遇到突发情况,社区能第一时间响应。这种“机制+智慧”的双重保障,不仅打消了老人参与互助的顾虑,更让“银龄互助”模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下一步,桃城区将继续推动“银龄互助”向专业化、社会化、长效化迈进,引入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将传统孝老美德与新型邻里文化深度融合,让更多老年人在“不离家、不离社区”的温暖环境中,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