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书写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奇迹史诗。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八百里太行,从正面御敌的抗战热土化作转型发展的关键阵地。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看望慰问抗战老英雄,考察参观抗战纪念地。倾心交谈、庄严授勋、敬献花篮、参观展览……每一项安排,每一个动作,都饱含对英雄前辈的崇高敬意,对牺牲英烈的深切缅怀,对壮阔历史的深刻铭记,引领全党全社会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
时值盛夏,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举行。来自全国的参赛选手同台比拼,在交流学习中展现出工匠精神。
-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提出殷切希望。
-
之江悠悠,润泽两岸,上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沿着史前重大遗址拾级而上,考古“启明星”计划夯实文明史证,中华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
-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多次强调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推广农业科技、建设高标准农田……近年来,通过一项项针对性措施,东北黑土区多措并举,加强黑土地保护,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
两千年前,驼铃叮咚串起中国与中亚的文明星火。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脉搏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明对话不断加深,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持续关注防沙治沙,筑牢“三北”屏障。
-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街边小广场上,曲乐悠扬,当地居民和游客正在欣赏苏州评弹表演,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同大家一起观看表演。
-
海河波光漾,津门曲艺锵。有着六百多年建城史的津沽大地,文化随城市发展而兴,风韵伴岁月沧桑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
南海怀抱,碧波倒映文明印记。五指山麓,黎锦织就千年智慧。在祖国最南端的琼州大地上,海南执山海为卷轴,化文脉为丹青,将历史传承编织进时代经纬,在古今交融中探索发展之路。
-
燕山北麓,滦水之滨。承德,静卧于群山怀抱,融合着千年文脉与现代气象。2021年盛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承德考察,塞北大地上,镌刻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谆谆嘱托。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神州大地。祁连山麓、坝上林海,秦岭深处、黄河之滨,总书记在大江奔涌处谋划千秋大计,在山川锦绣间擘画生态蓝图。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3000多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描绘了古都北京的厚重基色,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2014年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考察时,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
-
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调研,对茶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红色,是上海最鲜明的文化底色。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小楼,老渔阳里、辅德里、成裕里……承载上海红色历史的里弄铭牌,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密码”。
-
习近平主席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次向全世界宣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亲自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
-
2025年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
80年前,包括中国、苏联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力量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一段段用血肉铸就的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
当地时间5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