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过华北平原、穿太行层峦,来到三晋东大门阳泉。这里,正是当年正太铁路行经处。
  • 何以念兹在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种业关系粮食安全、百姓生活、农业现代化,蕴含着全局层面的重大考量。
  • “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2024年10月,再次来到美丽鹭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
  • 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光荣的传统代代弘扬、历久弥新。回望来时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写在旗帜上、融入血脉里,矢志不渝。
  • 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果断决绝,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力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在神州大地荡涤开来,“打虎拍蝇”、“猎狐”追逃、巡视利剑、监察改革……历经革命性锻造,中国共产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伟大人格力量。面对严峻挑战和各种风险,中国共产党只有以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赢得历史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全党作出了示范。从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到各党支部学习,再到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开展学习培训……多层次完善的学习制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南湖边,总书记如此赞叹。
  • 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宴会。宴会结束,总书记即将离席,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悠然响起。这是乐队特意为中国贵宾加奏的。
  • 仲夏时节,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汇聚着世界的目光。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行,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擘画中国中亚合作新蓝图,奏响千年丝路的新时代乐章。
  •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6年首设“文化遗产日”,到2017年起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在保护传承中辉光日新。
  • 新时代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这则寓言,强调“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 6月10日,是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文明对话国际日”由中国提议设立并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协商一致通过,这再次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体现了世界百年变局中的人心所向。
  • 法国陶艺家开弥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起她的作品:穿运动鞋的武松、一头蓝色头发的哪吒……如今,她正在景德镇以向日葵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开弥看来,异乡的美好生活是艺术焕新的灵感源泉,正如荷兰画家凡·高在法国创作了传世名画《向日葵》。  
  •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日。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如何,习近平同志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后,改善人居环境仍然是习近平总书记放不下的牵挂。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蕴含着人民领袖对“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深刻回答。
  •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我们坚持发展实业,从过去洋火、洋皂、洋铁等靠买进来,到现在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条路走对了。”
  •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对于博物馆,总书记情有独钟:“我曾多次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小时候北京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都看过了”……
  • 当中国军人再一次步伐铿锵地行进在红场,老战士叶夫根尼·兹纳缅斯基满怀敬意地向习近平主席竖起大拇指。“只要中俄紧密站在一起,这世界上就没有能击垮我们的力量。”这是友好邻邦一位世纪老人的深刻感悟。
  • 今天,人类历史行进到新的时空坐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中俄再次并肩携手,共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共同发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时代强音。
  • 5月8日,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前一天,克里姆林宫打开大门,迎接赴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庆典活动“最重要的尊贵客人”。在特殊的历史节点,在国际格局深刻演变的重要时刻,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再聚首。
  • 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答案就写在同乡亲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的基层经历里。尘寰深处,岁月见证,“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查看更多